疯狂的麦穗儿
上世纪80年代初期,花季少女麦穗放学回家时,在校门外被校霸王十一拦截住,五十一要求和麦穗儿交朋友,并请麦穗儿看电影,被麦穗儿当场拒绝了。王十一无理地抢下麦穗儿的书包。就在他们相持之际,麦穗儿的同班男同学新任班长金林挺身而出,而这一幕却被身为国有大厂厂长的金林父亲金玉山看见……  深夜,金玉山和麦穗的母亲方云秘密约会……  而同一个深夜,麦穗的房间被猛烈地撞开,得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父亲麦锦天野兽一般冲进麦穗的房间、扑向麦穗……  次日,一辆精神病医院的救护车开进学校,不由分说将麦穗儿推进车里……医院里,麦穗儿的挣扎与反抗,却招来对她更深度的治疗……  躲在麦穗家外的王十一,拿出弹弓,他要教训一下欺负自己女儿的麦锦天,但阴差阳错竟将麦锦天的一只眼睛打瞎,慌乱中麦穗儿跟着王十一离家出走……  公安局以故意伤害罪将王十一拘留,但他们在去学校找麦穗儿的时候,精神病医院的车却提早到达,将麦穗儿接走,公安局在进一步调查此事,并来到精神病医院,为了假戏真做,麦穗儿再次经历了心理和生理的折磨,她在被捆绑中,小便失禁了……  一年后,王十一从劳教所里弄满释放,麦穗也再次出院了,并被父母安排和王十一相亲,麦锦天答应王十一,只要他娶麦穗儿,婚后他麦锦天可以照顾他们的生活。  新婚之夜,麦穗表示王十一可以在外面找别的女人,甚至还可以带到家里,于是,每天麦穗眼看着“丈夫”王十一走马灯似的变换着女友,心情好时还帮他对几个女人评头论足。  一夜,王十一将金林的妻子龚甜甜带回了家,麦穗说服“丈夫”王十一,将这金林的妻子龚甜甜送回家里,她不想让自己心爱的人带上“绿帽子”。麦穗儿答应“丈夫”王十一自己陪他过夜……  金林知道真相,向麦穗儿表示,回到家里一定会离婚娶她,可当他们刚刚回到家里时,麦穗儿就被父母及金玉山共同叫来的救护车再一次送进了疯人院……  金林的父亲金玉山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与家庭压力,此时,麦穗也把复仇的利剑指向了他,但他作为一方领导,仍然有他的势力,对权利和地位的欲望,让他有了反击的支点和力量。
凤临阁
在大同民间,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。故事发生在明代正德年间,年少的正德皇帝继位,由于贪玩儿,致使大太监刘谨专权,勾结胡人,企图篡权。皇太后及一班大臣为社稷江山而忧心忡忡。    正德帝假借观赏大同民俗为名,突然带着侍从小虫儿微服来到大同,暗地里调查刘谨内外勾结的罪证。不料,正德这在凤临阁吃饭时,无意间搅进一桩命案里,幷与凤临阁老板娘凤姐相识。     这桩命案原来是市井泼皮曹虎所为,意在陷害凤姐,抢走凤临阁的生意。曹虎凭借着叔父是大同总兵,在大同勾结官府,为所欲为,把正德帝等抓进牢中。凤姐却误会了乔装成商贾侯公子的正德帝,以为是来栽脏陷害她。曹总兵发觉误抓了正德帝,惊慌失措,忙与知府商议,索性将错就错,不揭露皇上真实身份,不动声色地秉公宣判,抓起曹虎,放了正德帝。     一场虚惊过去,凤姐知道误会了侯公子,很是不安。侯公子喜欢上了爽快泼辣、美貌动人的凤姐,邀请她做向导,去游玩去岗石窟等名胜。凤姐欣然陪同。正德帝发现凤姐不过是一个民间女子,却对名胜古迹历史渊源了如指掌,惊诧不已。  远在京城的刘谨怀疑正德帝去大同意图,却得到密报,知道正德帝真的是去玩乐,看上了一个民间女子,大喜,指使安插在正德帝身边的眼线小虫儿,伺机下毒,除掉正德帝。同时,为了随时掌握顾命大臣李东阳的动向,忍痛割爱,把身边宠妾刘兰儿送给了李东阳。  小虫儿在正德帝茶碗里下了毒,可是当正德帝要喝时,小虫儿却不忍心,一把打翻毒茶……刘谨得知小虫儿未按指示办,冷笑一声,跟手下爪牙说,还有另一招,可以置正德于死地!原来刘谨已经与胡人串通好,要在云岗一带伏击正德帝,结果被曹总兵的人马打败。  京城李东阳派来密探,告知正德帝朝廷混乱,刘谨蠢蠢欲动,须速速回京!正德帝与凤姐依依不舍分别,曹总兵以护驾为名,把三万兵马驻扎到京城郊外,震慑刘谨。刘谨见状,导演出舍命护驾、剜肉配药等自编自演的好戏,假装出一付忠臣状。正德帝佯佯中计,重用刘谨,引起朝内大臣不安。正德帝又与李东阳密谋,再去大同,给刘谨暴露谋反的机会,以得到证据,除去奸臣。  身在大同凤临阁的凤姐,日夜思念侯公子(正德帝),却被逃出大牢的曹虎纠缠。曹虎设计,给凤姐的茶里下了迷花散。曹虎正要占有她,恰逢正德帝赶到,曹虎逃跑,正德帝误会了凤姐……   曹虎又设毒计,陷害侯公子(正德帝)。就在正德帝被押解到树林里,性命危机之时,曹总兵及时赶到,救出正德帝。此时大家都已知正德帝身份,只有凤姐还蒙在鼓里。  刘谨以为篡权时机已到,忙着准备龙袍、玉玺,择日登基。李东阳也以为除去刘谨一伙的条件成熟,让皇太后装重病,找皇上回京。  这时,身在大同的正德帝已经与胡人小王子和好,免去了边关忧患。凤姐与侯公子的感情也日益深厚,终于结合在一起得京城密报,正德帝焦急,凤姐却看出破绽,劝正德帝秘密速回京城,除去刘谨心腹大患!  正德帝悄然回京,秘密指挥李东阳等忠臣调取刘谨罪证。刘谨得知凤姐怀有身孕,想在凤姐身上大做文章。不料凤姐得知刘谨诡计,忍痛打胎,让刘谨阴谋破产。  李东阳想出计策,以在大同一带发现元代藏宝密址为诱饵,把刘谨调出京城。就在刘谨为藏宝的事奔忙时,李东阳已经清除掉刘谨在京城的势力。刘谨得到急报,班师回京,已经为时已晚。回京路上,正德帝领御林军截住刘谨,大战一场,正德帝用刘谨教给的借刀杀人之计还施彼身,除掉了刘谨。  正德帝欲接凤姐回宫。不料凤姐坚决不从,说自己是一个民间女子,不能影响正德帝的治国大事。正德帝欲强行带走凤姐,封了凤临阁。凤姐宁可出家做尼姑,也不去京城。正德帝火烧尼姑庵,想逼凤姐出来。不料凤姐宁死也不愿走出尼姑庵!正德帝追悔莫及,再去扑火,已经晚矣。  深爱凤姐的正德帝心灰意冷,下旨凤临阁永远不准开业,除非凤姐死而复生!皇太后也曾竭力反对这件事,让正德帝在美人与江山之间,只能择其一。如今凤姐已死,正好断了正德帝想念。正德帝只好听从皇太后旨意,同意与胡人之公主联姻,返回京城,重整大明江山。凤姐对正德帝的警悟和鼓励终于使他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,决心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,不再贪玩,而从此一心于朝政……
风流戏王
顺治年间,清朝天下初定,民心不稳,改朝换代的阵痛仍在延续。为戏痴迷的李渔,两耳不闻窗外事,潜心舞台,凭其卓越的才情,“戏名”深入民心,远近闻名。  到江南寻访昔日名妓李香君的洪承畴因为李渔借戏曲讥讽于他,怀恨在心,欲对李渔不利。他费尽心机,要让李渔身败名裂,背上千古骂名,让作为“文人”的李渔永世不能翻身。  冥顽不化的前明官员吴湘因认为李渔是《金瓶梅》的作者,认为大明的灭亡正是因为《金瓶梅》教坏了世风民心而导致的,因此苦苦追寻李渔问责。洪承畴乘机怂恿吴湘,给李渔惹来不少麻烦。  为寻找不到合适演员而苦恼的李渔,邂逅心灰意冷、准备剃度为尼的李香君。最初为爱李香君“戏才”,李渔把准备遁入空门的李香君拉回尘世。谁知为戏的一次冲动,竟让两人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  为怜惜香君的情怀操守,李渔放弃了不过问政治的自我承诺,不顾性命安危,搭救香君收养的前明烈士遗孤,并以学戏唱戏为掩护收养在戏班。渐渐地,李渔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李香君。本来已经心如止水的李香君也发现自己的心慢慢地融化了……  从此相守李香君,除了为戏,更是为爱。  自小追随李渔的乔、王二姬心中暗恋李渔,个性洒脱的隆格格也因为仰慕李渔的才情,偷偷溜到江南,寻找李渔。几路人马汇在一起,演出了一番好戏。因李渔对李香君的情感,不但打翻了她们的醋瓶子,也使她们不得不采取策略,既联合又对立,彼此斗法,闹出不少笑话,令李渔哭笑不得。  洪承畴公报私仇,以搜查反清遗孽为名派兵搜寻李香君,再加上吴湘锲而不舍、联络了一班前明官吏苦苦追寻李渔,李渔的戏班充满了惊险和闹腾。  李渔的戏班被江南织造曹玺看中,邀请李渔在太后生日之时带领戏班进京为太后演出。但遭到李香君的反对,她坚持认为不应该为蹂躏大明的满人唱戏,而李渔却认为,这正是向满人展示戏曲文化的大好时机,并劝香君顺应时代潮流。他告诉李香君,他要用博大精深、美轮美奂的戏曲,让满人来见识汉人的文明,为在疆场上败于满人的汉人赢得尊严。  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婿王文康为了向太后献媚,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戏班“姑苏剧社”,准备进京演出。可王文康才疏学浅,无法组成优秀戏班,他开始觊觎李渔戏班,欲把李渔的戏班据为己有。  李渔不为利益所惑,王文康几次不能得逞,恼羞成怒,场上不行场下使劲,自忖与李渔戏班斗戏不能获胜,王文康不但开始了阴险的场外损招,也联合洪承畴对李渔共同发力。  洪承畴因为他暗中仰慕的李香君心仪李渔而更加恼羞成怒。为王文康出谋划策,屡屡把李渔置于险境。  王文康在洪承范畴的帮助下,制造戏场踩人事件,并利用“女尸”诬陷李渔轻薄民女,导致民女自尽。李渔蒙冤入狱。王文康大肆制造谣言,煽动地痞到苏州府寻衅滋事,请愿要公审李渔。情况万分危急。好在曹玺、隆格格等暗中相助,李渔才历经苦难,得以脱险。但李渔的两位高徒乔姬、王姬为搭救李渔,中了王文康的奸计,答应离开李渔戏班,并签字画押,加盟“姑苏剧社”。  李香君得到侯方域的消息,欲寻侯方域,并还回“折扇”,以彻底了断情缘。李渔不舍李香君,担心香君一别不会再回来,但仍大度地让香君离开。  醇亲王奉皇命,来苏州最后定夺为太后祝寿的戏班。王文康和李渔各自率领戏班,准备“斗戏”。  因李香君离去而使李渔苦于戏班没有旦角之时,从京城得知李渔落难前来搭救的隆格格及时赶到,及时顶上,李渔因而获得第一场的胜利。但王文康怂恿醇王爷以隆格格不是李渔戏班成员为名,要隆格格退出第二场的演出。就在危急之时,李香君赶到救场。李香君告诉李渔,她决定不回南京,因为她已经无法割舍戏班,更无法割舍李渔。  有了香君的加盟,李渔戏班大获全胜。就在李渔准备进京演戏,宏扬戏曲文化的宏愿即将实现之时,最终不愿为满人演戏的李香君却留下书信一封,不辞而别。李香君在信中告诉李渔,她尊重李渔的选择,所以最终才选择离开。  因戏邂逅,因戏结缘,最终却又因戏而分离。  李渔在京城的演出大获成功,隆格格设法封李渔为“风流戏王”。而此时的李渔却无法享受戏剧带给他的欢乐,他独自游走在街头,无望地寻找着香君的身影。
*
*